首页
关于恩博娱乐
业务范围
最新动态
联系我们
栏目分类

最新动态

你的位置:恩博娱乐 > 最新动态 > 许光达逝世后,骨灰盒安置引发争议,毛主席: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

许光达逝世后,骨灰盒安置引发争议,毛主席: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

发布日期:2024-08-23 23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前言

图 | 许光达大将

对于许光达,毛主席曾当着几位中央领导的面这样形容道:“许光达是一面明镜,是我们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;大将许光达,几番让衔,英明天下扬!”事实的确如此,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上,许光达始终兢兢业业,为共和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。

唯一主动请求降衔,却不被批准的开国大将

在新中国的十大将中,许光达是唯一一位主动请求降衔,却又不被批准的将军。

1955年的解放军授衔前夕,老上级贺龙说:“光达同志有大革命的经验,有内战的经验,有抗日战争的经验,我觉得应授予大将。”

贺龙的想法与党中央不谋而合,经过讨论,党中央、中央军委决定,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。

消息传到装甲兵司令部,许光达一夜未眠,翻来覆去,他坦率地对夫人邹靖华说:“我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授予大将军衔。几十年的风风雨雨,多年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,以及更多叫不出姓名的战友都牺牲了。我的这顶‘乌纱帽’就是建立在他们流血牺牲基础之上的,我这个幸存者今天已经得到很高的荣誉了,真是‘一将功成万骨枯’啊!”

为此,许光达曾多次找长期领导过他的贺龙等老上级,提出降衔申请,但是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意。于是,许光达经过反复斟酌,提笔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一份《降衔申请书》。

然而,这份只有500字的《降衔申请书》,却有着异乎寻常的震撼力,其内容如下。

军委毛主席、各位副主席:

授我以大将衔的消息,我已获悉。这些天,此事小槌似地不停地敲击心鼓。我感谢主席和军委对我的高度器重。高兴之余,惶惶难安。我扪心自问:论德、才、资、功,我佩戴四星,心安神静吗?

此次,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功绩授衔。回顾自身历史,1925年参加革命,战绩平平。1932至1937年,在苏联疗伤学习,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。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;蒋匪军数次血腥的大“围剿”,三个方面军被迫作战略性转移。战友们在敌军层层包围下,艰苦奋战,吃树皮草根,献出鲜血生命。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吃牛奶、面包。自苏联返回后,有几年是在后方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,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,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?

对中国革命的贡献,实事求是地说,是微不足道的。不要说同大将们比,心中有愧,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,也自愧不如: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:湘鄂赣竖旗,南泥湾垦荒;南下北返,威震敌胆;进军新疆战国辉煌。

为了心安,为了公正,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。现在我诚恳、慎重地向主席、各位副主席申请:授我上将衔。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。

许光达

1955年9月10日

图 | 贺龙元帅

毛主席在军委会议室里读到许光达的《降衔申请》之后,感触颇深,万分感慨地对朱德、彭德怀、贺龙等军委领导说:“这是一面明镜,共产党人的明镜啊!……五百年前,大将徐达,二度平西,智勇冠中州;五百年后,大将许光达,几番让衔,英名天下扬。”

许光达战功卓著,对新中国的建立有不朽的功勋,正因如此,党中央、中央军委没有同意他的降衔申请,仍然授予他大将军衔。

9月11日,授衔命令公布后,许光达在屋里转来转去,不言不语,夫人邹靖华询问原因,许光达摇摇头说:“授得太高了。上面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好,好多人性命都丢了啊!”

尽管中央领导对许光达持肯定态度,但许光达始终认为不妥。于是,在1965年军衔制取消,改为国家行政级别之后,根据规定,许光达应该评为行政四级,但他主动提出降低级别的请求。

经过再三申请,组织同意了许光达的请求,为他降低了一级薪金待遇,许光达这才勉强感觉心里平衡了一些。就这样,在十位开国大将中,有九位定为四级薪金待遇,只有许光达定为五级。

革命历程与忠贞爱情交织在一起的将军

其实,从许光达的革命历程来看,他完全担得起大将军衔。

1908年,许光达出生在湖南长沙东乡萝卜冲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

因为家庭贫困,许光达很小就去放牛,但他渴望读书,经常在经过私塾的时候,被里面的读书声吸引,并跑去窗户下偷偷听课,私塾先生被许光达的精神感动,决定免费教他。

许光达聪明好学,成绩优异,教师邹希鲁对他十分赏识,也很看中他忠厚守本分的品质,甚至亲自到许光达家里,为小许光达5岁的女儿邹靖华提亲。

1921年,许光达凭借优异的成绩,考入由徐特立等人创办的长沙县立师范学校。就读期间,许光达积极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学生运动,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。

1925年9月,许光达参加中国共产党。次年,党组织选定许光达入黄埔学校学习,攻习炮兵专业,后来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见习排长。

1927年,南昌起义爆发后,许光达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,担任排长、代理连长。

在三河坝,许光达率领数十名战士冲入国民党军队,杀开一条血路,掩护朱德亲自率领的第二十五师转移,朱老总高兴地说:“这个娃娃连长打得好!”

许光达在战斗中身负重伤,伤愈后辗转来到上海。1928年春天,上海正处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之中,许光达一时找不到党组织,又辗转来到安徽寿县,策划组织武装起义。

同年4月,许光达回到阔别3年的故乡。

许光达回家以后,考虑到是在兵荒马乱的岁月,许光达和邹靖华两人年纪也不小了,双方家长主张为他们完婚,于是,许光达与邹靖华在这年10月办了喜事。

结婚不过10天,许光达的身份和去向就被叛徒出卖,大军阀何健立即下令,要求将许光达“速缉拿归案”。因此,许光达不得不离开新婚的妻子,并直言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。

邹靖华理解丈夫,她自己也参加过农民协会的活动,知道共产党是什么样的。

1927年农会兴盛时,邹靖华是积极分子,还是妇女协会掌管大印的重要成员,后来被敌人追捕,曾在深山里躲藏半年,她懂得革命,知道共产党人和穷人最亲。

临行时,邹靖华深情地对丈夫说:“走吧,天崩地裂,我也等你回来!”就这样,一双未满蜜月的恋人,便匆匆分别了。

离家之后,许光达经常看到缉拿自己的通缉令,又无法及时和组织取得联系,便辗转来到开滦煤矿,在那里当了几个月的矿工,后来又颠沛流离来到上海,终于接上了组织关系。

后来,许光达进入到周恩来主办的军事学习班,毕业后被派到湘鄂组建红六军团,担任参谋长的职务,跟贺龙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次战斗,期间屡建奇功。

在洪湖地区的两年戎马生涯中,许多同志给许光达介绍对象,劝他另组家庭,但许光达全部婉言谢绝了,他无法忘却在生活线上苦苦挣扎,并始终等待着自己的妻子。

1929年到1932年,许光达跟随贺龙开辟洪湖革命根据地,曾指挥部队与敌人激战,成功掩护第二军团指挥部安全转移,军团主要领导人脱险后,激动地说:“多亏许光达,是他救了我们。”

1932年3月底,许光达率领部队参加了瓦庙集战斗,在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,子弹就打在心脏附近。经组织批准,许光达被送到上海,后来转赴苏联治疗,痊愈后留在苏联学习。

在上海短暂停留期间,许光达给家乡的妻子写了一封信。

自从许光达1928年离家后,保安团几次家里搜捕,邹靖华受到种种折磨,后来外出绣花谋生,日子过得十分艰辛,身体也渐渐垮了,她得了胃病,大吐血。

不仅如此,敌人还造谣称许光达已经被“击毙”,邹靖华听说后,一度产生卧轨自杀的念头。但她没有自杀,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,经人介绍在一个袜子厂做工。

正当邹靖华苦闷的时候,她突然接到了许光达寄来的信和100元钱,可她当时并不知道,这钱原来是湘鄂西的组织给许光达治病的医药费。许光达在信中劝告妻子:“希望你能学点东西,将来是会有益于社会的。”

收到来信后,邹靖华喜出望外,心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。从那之后,她开始勤奋读书,利用一个暑假,补习了3年的课程,终于考上了初级师范

许光达在苏联停留了5年,曾先后在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,扎实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和军事学术功底。在苏联期间,许光达又给邹靖华写过几封信。

许光达在每一封信里,都会把自己在莫斯科的地址,用俄文写在一张小卡片上。这样一来,邹靖华在回信的时候,只要把这张小纸片贴在信封上就可以寄到。

从这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看出,虽然远隔千山万水,这对夫妻却一往情深,两颗心紧紧贴在一起。后来,国民党反动派封锁了中苏边境,许光达和妻子邹靖华的通信也中断了。

1937年“七·七”事变后,许光达从莫斯科返回延安,投入到伟大的救国战争,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,延安卫戍司令员等职,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干部。

当时,许光达和妻子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了,邹靖华杳无音信,生死不明。有很多姑娘追求许光达,但他始终不为所动:“不管靖华是死是活,我都要个准确音信。”

许光达这种严肃的生活态度,在延安曾被传为美谈,为了打听妻子的情况,许光达多次写信给家乡,却始终没有得到回音,但他还是真诚地期待着。

后来,根据国共合作的协议,徐特立来到长沙做统战工作,一天到老战友邹希鲁家喝茶,见到了尚在家里的邹靖华,并答应介绍她去延安上大学。

于是,徐特立写了一封信,让邹靖华和林伯渠的侄女一起去延安上抗日军政大学。

在西安的“八路军办事处”,林伯渠在和邹靖华的交谈中,得知了他和许光达的关系,但因为当时有些干部已经另组家庭,林伯渠便没有再说什么。随后,林伯渠写信给许光达,询问了他的情况,许光达马上拍回电报,盼望邹靖华能早日到达延安团聚。

不久,邹靖华怀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,风尘仆仆,抵达延安。在延安大旅店,这对童年挚友,患难夫妻,终于在经过10年的痛苦离别,幸福相逢了。

第二天,许光达去凤凰山麓腾了一间房子,收拾得干干净净,把妻子接过来住。

不久,邹靖华上了抗大,他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。1938年10月,邹靖华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,在这很有意义的日子里,迎来了他们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。

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,邹靖华回来得很晚,许光达问她:“怎么回来这么晚?”

邹靖华兴奋地告诉丈夫:“我入党了,刚刚宣誓回来。”

许光达默默地望着妻子,说道:“几十年了,走来走去,我们硬是走到一条路上来了。”

此时此刻,许光达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,挥笔写了一首诗,献给妻子:

我俩结婚已经有了十年,然而相聚的时间仅仅只有两个月零二十一天。

不知流过多少的伤心泪,也曾受尽了艰苦与辛酸,丝毫也不能摧毁我们铁的心愿……

在生命旅途上还会遇到狂风巨涛,像从前一样的冲破,我们永远是骄傲自豪

许光达逝世后,妻子邹靖华始终将老伴的诗稿珍藏在身边,并自豪地说道:“我看了这首诗就感到有力量,我们的爱情道路和革命道路是走在一起的。”

解放战争中,许光达曾在彭德怀、贺龙的直接指挥下,率领部队,成功保卫毛泽东、保卫党中央、保卫陕甘宁、转战大西北,一路过关斩将,立下许多功劳。

建国后,披肝沥胆无私奉献的将军

时光匆匆,弹指一挥间,又10年过去了,这对患难夫妻,随着人民革命胜利的炮火声,经过10年离别和10年战火的洗礼,一起来到了人民的首都。

1950年,毛主席想起了许光达的专业,并交给他一个重任:组建装甲兵。

由于功勋卓著,许光达担任了装甲兵司令员、国防部副部长等显赫的职务,坚定地表示:“我这辈子就是要建设好人民装甲兵,死也要死在这个事情上。”

1951年9月,在许光达的努力下,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崭新的技术兵种——装甲兵诞生。

1959年,苏联撤走了专家,关于坦克的技术和原材料全部封锁,然而,许光达并没有低头,他主导研制的第一代T-59式主战坦克,在这一年的国庆节骄傲地驶过天安门广场,接受领袖和群众的检阅。

无论在什么时候,许光达和邹靖华夫妇始终夫妻恩爱如初,家庭美满和睦,作为许光达的结发妻子,邹靖华始终竭尽全力地支持丈夫的工作。

1950年1月,许光达在军委的催促下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。回乡后,家里的亲朋好友马上蜂拥而来,有的希望能去北京工作,有的甚至提出要进京当官。

许光达深刻感受到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”的腐朽观念,并为此特别召开了家庭会议:“你们谁也不能去北京,我是共产党的官,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做事的,不是为个人谋私利的。但是,我可以供你们每家一个孩子上学,负责他从小学到考大学,考上大学后的学费我也负责,直到他毕业工作;如果考不上我就不管了,要求找工作的,我一个都不管。”

亲友们听了许光达的话,只觉得这个当兵团司令员的大官亲戚太无情了,但事实上,从那以后,许光达以他个人的工资供了9家亲戚的9个孩子上学,一直到他去世。

国家困难时,农村吃粮紧张,一些部队的干部家属从乡下跑到部队长吃长住,在群众中影响不好。针对这种情况,许光达立即召开会议,装甲兵部队党委作出决定:今后只招待来部队的亲属3天,并尽快动员他们回原籍坚持生产。

就在“军令状”立下的第三天,许光达的哥哥搀扶着患有严重浮肿病的弟弟从家乡来京求助。

当时,许光达正在开会,邹靖华接待了兄弟俩,她先帮助有病的弟弟上医院,然后又恳切地向哥哥讲述了装甲兵党委的最新决定,动员他们立即回湖南。

在许光达家里,兄弟俩吃到的第一顿饭只有白菜和黄豆,他们怎么都想不通,等许光达回来便朝他抱怨,许光达解释说这是党委的决议,就算是司令员家也不能例外。

后来,兄弟俩从厨房师傅那里得知,许光达平时都是一菜一汤,因为他们来了,才加了一个专供首长使用的黄豆,兄弟俩知道他们让首长为难了,便商量决定回长沙去。

临行的前一天晚上,许光达看着面黄肌瘦的弟弟,长长地叹了口气:“现在国家困难,我们当干部的更要带头执行党的命令,命令是我下的,又怎么好不执行呢?”当晚,许光达拿出了仅有的一瓶酒,让炊事员多炒了两个菜,兄弟三人喝了起来,回想小时候的生活。

然而,等兄弟俩第二天到火车站后,弟弟就病倒了,许光达接到通知后,马上派人到火车站,将弟弟送去解放军总医院治疗,但一切都晚了,弟弟不幸病死在医院。

事情发生后,有些人在背后议论邹靖华,说她似乎有些不近“人情”,许光达听说后解释说:“不,她做得对!党委刚刚作出决定,人情总不能大于王法。”

其实,许光达的心里也不好受,他把弟弟火化后,又从自家的粮食定量中挤出一些,给哥哥蒸了馒头,让他带回去。许光达平时不爱流露感情,但在送哥哥上车站时,也掉眼泪了。

许光达和邹靖华的儿子叫许延滨,夫妇俩疼爱孩子却并不娇惯放纵。许延滨上小学后,他们让他住在学校里过集体生活,并且严格控制他的零花钱,不允许用小汽车去学校里接送。

为了防止孩子学坏,许光达从小就告诫儿子许延滨:“在你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,如果让我知道,你跟别人吹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,就不准你回这个家。”

因此,许光达的孩子在填各种表格时,在家长的那一栏中,填写的始终都是母亲邹靖华的名字。许延滨高中毕业时,因为他在学校成绩优异,学校打算推荐他出国留学,直到这时,学校才知道许延滨竟然是许光达将军的儿子。

许光达得知这件事后,不同意儿子出国,并对校方说:“许多高级干部的子女搞特殊化,靠老子的招牌出国,到了国外也学不到什么东西,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。”

1959年,当许延滨穿上军装时,许光达高兴地说:“你现在是军人了,从今以后,你的一切都要听党安排了!”20年后,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,许延滨带着祖国的委托,父亲的遗教,勇敢地走上前线。

事实证明,许光达没有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,而是扛着他的红旗,做出了新的贡献。

1969年,许光达在北京逝世,享年61岁。

毛主席得知许光达去世的消息,对他骨灰的安放亲自做出批示:“许光达同志的骨灰盒应该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。”这样,许光达的骨灰盒得以放进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。

生前,许光达很少回故乡,甚至几乎没有为故乡的亲友办过任何私事,但他对故乡的感情却十分深厚,故乡人在他的铁面无私面前,也充满了景仰。

2008年11月19日,是许光达将军百年诞辰纪念日,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回到故乡,并在纪念座谈会上回忆了60年前回故乡时的情景,他感慨地说道:“60年前,当我要回到故乡萝卜冲时,父母一再叮嘱我,要到祖父母和共和国流血牺牲的叔叔伯伯们的坟墓前磕个头,并教导我说,你是中国农民的儿子。”

许光达去世后,乡亲们为了纪念他,将萝卜冲的名字改为光达村。几十多年后,光达村这片红色的土地,已经变得十分美丽,成为长沙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,村里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绝大多数家庭都走上了小康致富路。

乡亲们没有忘记许光达,多年来,大家一直希望许光达旧居能够进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2005年3月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考察长沙县时,提出修复许光达旧居为革命纪念地。为此,当地负责人奔走呼告,希望发挥名人优势,兴建许光达故居。

终于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许光达旧居纪念馆建成,大厅内挂了9幅许光达的生活照片,两间卧室存有床、衣柜等实物,一间厨房摆放了传统的蝴蝶灶,另一间则摆放有纺车、蓑衣等农具……

对此,光达村的党支部书记说:“毛主席讲许光达是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,作为他的老乡,我们认为,他是中国人的一面明镜。他是多么纯洁的人哪,如果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在这面明镜面前正衣冠,那我们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就指日可待了。”

发布于:天津市